
01|我們為什麼打造這個空間?
起初只是想找個地方,當作在花蓮推廣理財教育的辦公室。但我們的領頭室長,有著對空間品質近乎偏執的要求。問題來了:如果只用來辦公,這裝潢預算會不會太傷荷包?
於是,我們開始動腦筋,想著: 能不能搞個「一間多用」的方案?既能辦公,又能對外開放出租空間服務;還能用空間營收多少補貼裝修成本,順便結交一群頻率相投的「室友們」,讓空間也成為深度交流的平臺。
這樣一鴨三吃的高CP值做法,我稱它叫「男人的浪漫」。

02|預算從200萬滾到近700萬,我們甘不甘願?
剛開始喊預算:兩百萬。動工一兩個月,就默默漲到了三百萬。再過幾個月……變成四百萬。到最後結帳——將近七百萬。
我們四個裝修外行的室長,只差沒昏倒吐血,但彼此知道:這些錢花得很硬氣。
從基礎工程敲除、泥作、水電、木工、油漆、地板材質、燈飾搭配、傢俱軟裝、動線順暢度...等,沒有一項能敷衍了事。因為這空間不只是給客人看,更是我們每天要工作其中的「人生現場」。

03|夥伴精神,是這段過程最硬也最暖的支撐
我們四個人都有正職要顧,卻還願意在下班、假日、半夜集合開工。
有人負責與工班溝通、有人負責帳務、有人半夜還在LINE群提出討論、還有人半夜加緊趕工網路門禁設備。
嘴巴上都在碎念:「X!怎麼這麼累啊」 但心裡都明白也都相信,這空間,值得!
我們也曾在線上會議大小聲、互相碎念,但更多時候,是在彼此的堅持裡,看見了互相的信任。這個空間的誕生,不只是建築成果,更是友情與信念的具象。

04|沒有設計師,我們就自己來
我們這群人雖然來自不同領域,但一致認同一件事:要做就做到位,不然乾脆不要做!
當初因為節省開銷,沒有請設計師。我們自己畫格局、挑建材、推翻再重來。
整份室內設計圖,從草圖到定案,改了不下百次。 有時改著改著還會互相嫌棄:「你丈量有沒有量準啊?」、「這邊怎麼沒考慮使用者體驗?」 然後調整了好幾輪,幫忙畫圖的仍然默默的打開電腦開始改。
每一吋空間,都有我們親手丈量、討論、講話激動時、然後拍板的痕跡。

05|從拆除到完工,我們走了一整年
整個歷程,從想法萌芽到空間落成,整整花了一年左右。
從老屋室內隔間拆除、樓梯打掉重新挖洞、水電重拉、鋼構搭建、木工施作、膠合玻璃建置...到最後的燈飾安裝、細部清潔、傢俱進場與招牌安裝,這每一個畫面,我們都記得一清二楚。
特別是最後看到桌椅家具慢慢就位,那種感覺真的像是孩子出生前最後的倒數準備。
雖然最後幾個大男人沒有哭出來,但那種說不出的感動,藏在每一道漆、每一塊層板之中。

06|這不只是空間,是我們想傳遞的生活方式
我們把它命名為「軼廳議室」。
『軼』代表與眾不同的存在。 我們希望打造的不只是空間,而是一種介於創業、專業、人際之間的選擇。
- 『廳』是可以沉澱思考的,像朋友家客廳那樣舒心
- 『議』是可以好好討論的,有開會、有教學、有交流
- 『室』是可以辦公或上課的,靜得下來,也聚得起來
軼廳議室,是我們的起點,也是一個開放的邀請: 如果你也相信理財、創業、人際,應該有個不一樣的交流方式——那這裡,很歡迎你。